2009 年 1 月 3 日,中本聪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,拉开了加密货币时代的序幕。彼时的比特币挖矿与如今的专业化、规模化截然不同,其场景与方式充满了 “草根” 色彩,成为区块链历史上独特的印记。
2009 年的比特币挖矿,地点几乎不受限制 ——个人电脑就是最初的 “矿场”。由于比特币刚诞生时知名度极低,参与挖矿的人寥寥无几,无需专用设备,普通家用电脑的 CPU(中央处理器)就能承担挖矿任务。无论是书房里的台式机、卧室中的笔记本,还是办公室的闲置电脑,只要安装了早期比特币客户端(如中本聪开发的 Bitcoin Core 原型),就能接入比特币网络开始挖矿。当时甚至没有 “矿池” 的概念,所有矿工都是独立作战,用个人设备的算力竞争区块奖励。
从技术层面看,2009 年的挖矿过程极为简单。用户只需下载开源的比特币客户端,运行程序后,电脑会自动接入去中心化的比特币网络,参与交易验证与区块打包。挖矿的核心是通过 CPU 计算随机哈希值,当计算结果满足区块头的加密条件时,就能成功挖出一个区块,并获得 50 枚比特币的初始奖励(当时比特币尚无实际价值,这一奖励更多是对算力贡献的象征性认可)。由于全网算力极低 —— 创世区块时期全网算力仅为每秒几哈希(H/s),普通电脑一天内就能轻松挖出多个区块,中本聪本人在创世后的几个月里,就通过个人电脑挖出了约 100 万个比特币(即后来的 “中本聪地址” 中的资产)。
从地理分布来看,早期挖矿者主要集中在技术爱好者社群。由于比特币的白皮书最初发布在密码学邮件列表(Cypherpunk Mailing List),早期参与者多是对密码学、点对点技术感兴趣的极客,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家庭与小型工作室中。没有固定的 “挖矿中心”,也不存在后来的规模化矿场,挖矿更像是一场去中心化的技术实验,参与者通过互联网连接,共同维护着这个新兴的数字账本。
2009 年的挖矿还未与 “收益” 挂钩。当时比特币既不能兑换法币,也没有交易平台,挖出的比特币仅能在极小范围的技术社群内流转。直到 2010 年 5 月,程序员拉斯洛用 1 万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,才首次赋予比特币实物价值。因此,2009 年的挖矿本质上是对一种新型去中心化货币体系的探索,参与者更多是被其技术理念吸引,而非经济利益驱动。
这种 “随处可挖” 的状态持续了约两年,直到 2010 年 GPU(图形处理器)开始被用于挖矿,算力竞争逐渐加剧,个人 CPU 挖矿才逐渐被淘汰。但 2009 年的原始挖矿场景,深刻体现了比特币 “去中心化” 的初心 —— 无需许可、人人可参与,用最朴素的设备构建起了一个全新的金融网络雏形,为后来加密货币的爆发式发展埋下了伏笔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