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 年,比特币尚处于诞生初期,在国内知晓者寥寥,购买渠道与如今大相径庭,充满了早期探索的懵懂与潜在风险。
彼时,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比特币交易平台,想购买比特币的人大多通过海外平台或小众渠道。全球首个比特币交易所 Mt.Gox 于 2010 年 7 月上线,虽然服务器在海外,但国内少数技术爱好者通过翻墙等方式访问该平台,注册账号后,利用国际支付工具(如 PayPal 的早期版本,或通过海外亲友代付)购买比特币。不过,当时国内信用卡国际支付并不普及,且支付流程繁琐,成功交易的案例极少。
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早期比特币社区。2010 年,国内比特币爱好者聚集在少数论坛(如比特币中文论坛)和 QQ 群中,形成小范围交易圈子。买家会在论坛发布求购信息,注明愿意支付的价格(通常以美元或人民币计价),卖家看到后通过私信沟通。交易多采用线下方式,例如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,有爱好者当面交易 —— 买家支付现金,卖家通过电脑操作,将比特币从自己的钱包转账到买家的钱包地址。这种交易完全依赖双方信任,没有第三方担保,存在极大的欺诈风险,曾有用户因先付款后未收到比特币而受骗。
当时比特币价格极低,2010 年 5 月,美国程序员拉斯洛用 1 万枚比特币购买了两个披萨,按当时汇率折算,1 枚比特币仅值约 0.003 美元。国内交易价格也大致在此区间波动,且交易量极小,一笔几十枚比特币的交易就能引起价格短暂波动。由于缺乏监管和定价标准,买卖双方常因价格争议导致交易失败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0 年国内对虚拟货币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,既没有明确的法律禁止,也没有合法认可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易安全,相反,由于技术不成熟,早期比特币钱包常出现漏洞,2010 年 8 月就发生过比特币网络因代码漏洞被攻击,导致 1840 亿枚比特币被凭空创造的事件,虽然后来通过硬分叉修复,但也让早期持有者意识到技术风险。
如今回望 2010 年国内购买比特币的方式,不难发现其原始性与高风险性 —— 依赖海外平台的技术门槛、线下交易的信任危机、价格的无规律波动,以及技术漏洞带来的资产安全隐患,都让当时的比特币交易更像是一场小众实验。而随着后来国内对虚拟货币交易的逐步规范和禁止,这些早期交易方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,也印证了虚拟货币交易缺乏监管的潜在危害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